董其武
发布时间:2013年4月29日 15时20分
1899年11月27日出生出生在山西省河津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董其武自幼由外祖母抚养,他六岁起在大舅父范必英的私塾读书,并做家务,长而好学,攻读经史。
1917年,董其武因一副对联得到舅父好友李天培的赏识,被保荐到河津县城读高小。
1919年,董其武徒步八十里到太原,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阎锡山创办的斌业中学,编入学兵团第一营第一连第一班。
1923年董其武中学毕业,怀着“富国强兵”之志,毅然投笔从戎,入斌业专门学校继续学习军事,并当班长, 临近毕业时,董其武得罪了阎锡山督军府的副官,又不肯写悔过书,便愤然离开学校。
1924年董其武到陕西,在刘镇华的镇嵩军任排长,不久参加胡景翼国民军第二军,任第九混成旅第二团排长、连长、营长,第九混成旅中校副官。
1926年冬,董其武在开封与书香世家出身的姚勤修结婚。
1927年4月国民军第二军失败,师长郑思诚带董其武到武汉,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少校侦察队队长,并任北伐先遣总队支队长,转战豫皖各地,屡立战功,后升任中校副团长。
1928年初,董其武所在部队遭编遣,他本想到上海另谋出路,结果生活陷入绝境,当时天津特别市警备司令傅作义正在扩编军队,他遂变卖衣物作路费,千里迢迢奔赴天津;同年秋到天津,冬天时经考察被录用委任为额外上尉参谋。
1929年春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三十八师八十九团上尉参谋、少校参谋、干部政治训练所队长。
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董其武任陆军第二十八师第八十九团(团长柴作舟)中校副团长,指挥全团作战;9月冯、阎失败大战结束,阎锡山在山东的部队向黄河以北撤,为了减少敌人追击的压力,挑了四个营一千精华成立奋勇队,命柴作舟带领打蒋军几个重点阵地,柴作舟交董其武负责,部队被蒋军重重包围,幸被接过黄河,柴作舟逃跑,董其武升任第八十九团团长,12月任八十三团团长。
1931年1月任陆军第七军第十师二十旅第四十团团长,6月任陆军第三十五军(军长傅作义)第六十八师二一八旅四三六团团长,驻防绥南,当时土匪猖獗,危害民众,董其武在肃清匪患中,不为赃官巨款贿赂而徇情枉法,坚决严惩匪首,秉公执法,为民除害,使绥东五个县的社会治安大为好转;9月“九一八”事变后,董其武给傅作义写信,要求到东北抗击日寇,率领部队厉兵秣马,枕戈待旦。
1933年4月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在怀柔、石厂一线阻击日寇,率领全团官兵浴血奋战,打退日寇十多次的猖狂进攻,直至《塘沽停战协议》签定后才被迫撤出阵地,9月5日被授一等功勋章一枚。
1936年秋,董其武升任陆军第六十八师第二一八旅少将旅长;11月参加绥远抗战,头一仗便是董其武指挥的红格尔图战役,他率领部队星夜行动,出其不意,分路抄袭敌后,一举将红格尔图的日伪军歼灭,并击落敌机一架,为百灵庙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抗日民族英雄”。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董其武率部转战平绥一线,参加察北战役,打下日伪军在察北的重要据点商都,阻截了日军南下的要路;9月与八路军紧密配合,参加了平型关战役;10月参加忻口会战,董其武率领三千精华袭击了坂垣司令部,缴获三门野炮,一百多匹军马,俘虏一名参谋,取得了辉煌战果,自己身负重伤;11月4日参加太原战役,坚守北城与日军多次搏斗,未让日军越雷池一步;11月8日部队从太原突围,12月董其武升任陆军第三十五军第一〇一师中将师长,辖第二一八旅、山西独立第七旅和警备第三、第九团,转战晋西北。
1938年4月率部参加了“绥南战役”;同年底,董其武随傅作义回绥远地区,整军练武,第一〇一师改编为三三制,撤销两个旅部,直辖三个团。
1939年11月率部参加了“包头战役”。
1940年1月参加“绥西战役”;3月18日,董其武利用黄河大水,在上游筑起大坝,20日开水,把日伪军在后套的据点都淹没, 接着与据守在五原县城里的日军桑原特务机关长和增援部队须腾大佐打了一仗,最后彻底消灭了敌人,连续苦战一百多天,三战三捷,沉重打击了日寇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救国精神;7月升任暂编陆军第四军中将军长,8月份蒋介石在重庆召见,9月份回绥。
1942年9月,暂编第四军改为骑兵第四军,董其武仍任军长。
1944年1月18日任陆军三十五军军长,辖第一〇一师和新编第三十一、新编第三十二师,8月奉命到重庆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二期学习。
1945年6月毕业后回绥远,任第十二战区政治部主任兼晋陕绥边区副总司令;11月贺龙带领部队打绥远,董其武以十二战区政治部主任的 身份兼任包头城防司令,指挥了包头战役,前后月余,贺龙部队返回,董其武仍回十二战区政治部;12月19日授华胄荣誉奖章一枚。
1946年1月1日,国民政府以抗日期间著有功绩,授董其武青天白日勋章;4月任暂编第三军军长,先后参加了绥包、集宁、张家口战役,受到国民政府褒奖,改任张家口警备总司令;10月15日,董其武任绥远省政府主席兼 绥远省保安司令。
1948年秋任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归绥指挥所主任,在此期间,他坚持拥护和平民主的政治主张,积极扩大生产,治理黄河,改善民生,兴办教育,搞好蒙汉团结。
1949年1月21日北平和平解放后,董其武审时度势,接受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方式解决绥远问题的主张,回绥远后便同解放军停战并建立联络和通商;7月南京政府派军令部长徐永昌和空军总司令周至柔到绥远见董其武,任为西北军政副长官进行拉拢, 劝绥远部队西撤,董其武表面应付,冲破重重阻力,于9月19日率绥远军政人员通电起义,首创当时著名的“绥远方式”;10月1日建国后,绥远地区开始改造;12月董其武任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绥远省军区副司令员、解放军第二十三兵团司令员,对稳定绥远局势竭尽全力。
1950年4月,董其武到北京汇报部队解放军化的情况,周恩来马上要新华社将全文向全国新闻单位发通稿;4月27日,毛泽东又在丰泽园接见了董其武,鼓励他加入共产党,毛泽东还将报告批给傅作义说:“二十三兵团进步如此之大且快,可为庆贺。”7月董其武在京开会,专门向华北军区书记杨成武首次提出入党的愿望;12月成立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任命董其武为兵团司令员,辖第三十六军、第三十七军、骑兵第四师和骑兵独立第三旅、第四旅。
1951 年1月第二十三兵团开出绥远,到河北省景县龙华整训;9月7日,董其武率领第二十三兵团(辖第三十六军、第三十七军,共四个师)入朝鲜;9月20日至11月4日,第二十三兵团干部战士在朝鲜人民的支援下,冒着敌机日夜轰炸,克服运输、器材等种种困难,胜 利完成了修建机场任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授予他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1月30日第二十三兵团回国。
1952年3月,董其武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九军军长(仍为正兵团级),第二十三兵团缩编为第六十九军,年底回国。
1953年春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致力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的建 设,他多次组织部队进行实兵实弹演习和全军示范性的演习,率领部队圆满完成了军事训练、国防施工、营建生产等任务。
1954年9月推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9月22日授予上将军衔,27日参加了授衔仪式,荣获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5月 率二十八师修建十三陵水库。
1962年初夏,东南沿海战 备紧急,气氛紧张,董其武写信给军区党委,一面要求率部出战,一面再次申请交出私宅。
1963年8月河北遭受特大洪灾,他亲自指挥了抗洪抢险。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董其武主动要求离军长职。
1968年9月军委批准他离职,毛泽东批示把董其武接回休息,一切生活待遇不变,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保护下,他没有受到大的冲击。
1973年,他随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日本,为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
1979年,董其武任慰问团副团长,去云南、广西慰问参加对越战争的解放军和民兵。
1980年1月董其武再次递交入党申请书。
1982年12月12日,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董其武加入中国共产党, 党龄从两年前算起。
1983年6月17日,董其武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副主席。
1984年底,董其武和其他政协委员一起到广州、深圳、珠海参观,提出了十条建设性意见。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胜利功勋荣誉章。
1989年3月3日,董其武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岁,骨灰安放在八宝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