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 城 抗 战 网
 | 网站首页 | 元良论抗战 | 二战索赔 | 特别关注 | 抗战烽火 | 重大战役 | 抗战将领 | 抗战史料 | 英烈永存 | 纪念文章 | 影音作品 | 长城论坛 | 后台管理 |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月14日,长城抗战网创办人贾元良提出,日本应归回在侵华战争中掠夺之“天下第一关”古匾。

    2023年12月13日,第十个国家公祭日,长城抗战网创办人贾元良呼吁建立南京保卫战殉国将士纪念碑。

    2023年10月22日,“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遗址碑有望明年十月在南京玄武湖建立。

   2023年9月15日,长城抗战网惊悉赵学芬女士逝世,深表哀悼。2023年9月6日,赵登禹将军之女赵学芬女士逝世,享年90岁。

  2023年9月9日,全民族抗战胜利78周年之际,长城抗战网创办人贾元良呼吁开放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

   2023年7月7日,七七抗战86周年之际,《致敬抗战岁月 北京胡同街巷之七七》摄影展在大鱼云展开幕。

   2022年7月5日,七七抗战85周年之际,赵登禹将军纪念雕塑涣然一新,亮相北京赵登禹路。

   2021年12月13日,第八个国家公祭日,长城抗战网创办人贾元良等再呼吁建立南京保卫战殉国将士纪念碑。

  2021年3月8日,北京各界人士送别104岁抗战老兵赵振英老英雄。 

  2020年12月7日,南京保卫战83周年之际,长城抗战网创办人贾元良等人士再次呼吁:铭记英烈 建立南京保卫战殉国将士纪念碑 

   2020年9月3日,抗战胜利75周年之际,长城抗战网创办人贾元良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向抗战英烈献花、鞠躬。

   2020年4月,长城抗战网创办人贾元良推荐安德馨、古北口七勇士、郝梦龄将军墓等为第三批国家级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抗战纪念设施。

   2020年4月5日,长城抗战网等四网站举行“无尚荣光 网祭抗战英烈忠魂”活动。

    2020年4月4日,长城抗战网深切哀悼抗击新冠肺炎牺牲烈士和罹难同胞。

    2020年1月10日,长城抗战网创办人贾元良公布榆关抗战中阵亡将士官兵名单。

    2019年12月13日,第六个国家公祭日,长城抗战网创办人贾元良再次呼吁建立南京保卫战殉国将士纪念碑。

    2019年10月,长城抗战网创办人贾元良参观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重庆大学等地,搜集抗战史料。

    2019年9月3日,抗战胜利74周年之际,长城抗战网创办人贾元良建议全民族抗战胜利纪念日定为公共假日,以示庆贺。

    2019年8月,长城抗战网创办人贾元良前往内蒙古呼伦贝尔,参观世界海拉尔反法西斯纪念园。


抗日战争纪念网
建川博物馆聚落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抗战死难先辈祭奠堂
香山抗战名将纪念馆
关爱抗战老兵网
中国黄埔军校网
长城抗战将士纪念园
中国远征军网
918爱国网
抗日英烈纪念馆
喜峰口长城抗战纪念馆
关麟征将军网
更多链接...
  您当前位置 -> 特别关注  

安徽蚌埠残碑揭秘古北口长城抗战

陈又丁


发布时间:2015年8月23日 14时8分

   在蚌埠小南山老电视台附近,弃置着尺寸巨大的赑屃和残碑,碑上的铭文已被凿去,碑身和碑座被凿裂为数块,散布在行道两侧。 
  一个周末,笔者路过残碑,感觉此碑的形制、尺寸和雕工,无论是哪个朝代的遗存,都应该是某种国家意志的体现。怀着对蚌埠城市历史的一份关注之情,笔者尝试着开启一段发现之旅,而探索求证的结果也令人深感震撼…… 
  小南山残碑谜团重重 
  小南山的残碑从外形上看,俗称为龟驮碑。驮碑的动物名叫赑屃,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自元明以来,人们将记载重大事件或者某人功德石碑的基座雕成赑屃的形象。如今,在一些寺庙宫观、古迹胜地都可见到,蚌埠龙子湖畔的东瓯王汤和墓就有明初遗留的赑屃驮碑(神道碑)。小南山这只赑屃虽然头和身体裂为四块,但是纹饰精美、刀工流畅、尺寸巨大、汉白玉材质,非一般民间所用之物。 
  此块残碑,过去也曾被市民谈论过,有说是明代的,有说是清代的,还有人说是日寇占据蚌埠时在山上建神社的遗存等,诸多说法,莫衷一是。 
  笔者测量,赑屃驮碑如复原后总高约在5.3米(其中赑屃高1.1米,碑身高4.2米),碑身宽约1.2米,厚0.5米。经查阅资料比对,坐落于河北涞水的康熙皇帝十三子怡贤亲王胤祥陵的神道碑在尺寸、形制和雕工纹饰上与这座赑屃驮碑极为近似,可以确定此种形制的赑屃驮碑应为清代皇家陵墓所用的神道碑。而蚌埠直到清末时期还只是凤阳与怀远边界的一个小集市,似不应有清朝的王室成员葬于此地。 
  一句碑文释出抗战内容 
  仔细端详碑身,碑文虽然大多被凿,几乎无法辨认,但有少量文字的偏旁部首尚在,大致可推测出碑文的内容与记述战争、纪念阵亡者有关。有一处凿痕较浅的地方经仔细推敲尚能连成短句,原文应为“武器装备质不如敌但人怀赴死之心以血肉之躯与×军飞机重战车搏击”,令人疑惑的是,飞机、重战车不可能在清代战争中所能出现的,而回顾中国近百年以来的战争史,与装备着飞机和重战车的敌人作战,这只敌军是哪支军队?最大的可能就是日军。清代的皇陵神道碑上记录着抗日战争的内容,这显然不可以用当下流行的“穿越剧”来解释,其中必定存在着一段与蚌埠密切相关的但被岁月湮没的历史…… 
  依稀可辨“徐军长庭” 
  笔者用相机将碑身拍照后,在电脑上对图片进行局部放大,发现了一处重要线索。在一行行凿痕中,依稀辨认出了“徐军长庭”四字,经查阅史料,在蚌埠的民国时期驻军史上,确曾有过一位徐军长。徐庭瑶(1892~1974),字月祥,安徽无为人。1916年保定军校三期毕业,初在倪嗣冲的安武军中任过见习排长,后投入粤军任连长、营长,参加过北伐。1932年夏,时任第4师师长的徐庭瑶驻防蚌埠,同年该师参加了“围剿”鄂豫皖苏区的战斗,与红二十五军旷继勋部先后激战于正阳关、霍丘一线,致红军伤亡惨重。1933年初,由第4师和第4师独立旅扩编的25师合编为第17军,徐庭瑶任军长,兼任蚌埠警备司令,军部和下辖的25师师部当时均设于蚌埠。长城抗战爆发,日军侵略山海关、九门口等长城要隘之后,分兵三路进攻热河。全国民众抗日激情高涨,徐庭瑶也深受感染,联络17军高级将领联名致电国民党中央,请缨北上抗日。蒋介石答应了徐的请求,17军军部和所属25师自蚌埠出发,奔赴长城抗战的主战场———古北口,与日寇展开了一场血战。 
  古北口浴血抗击日寇 
  古北口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有长城天堑之称,被古人称为京师锁钥,这里的长城始建于北齐,后于明代洪武初年被加固扩建。1933年3月,中日军队在古北口长城沿线爆发激战,历时2个多月,史称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17军军长徐庭瑶被委以重任,下辖三个整编师,分别是关麟征第25师,黄杰第2师和刘戡第83师(后续增援部队)。此次战役战况空前惨烈,日军出动了飞机、重炮和装甲车,对中国军队阵地进行轮番冲击和疯狂轰炸。中日两军在长城一线展开反复曲折的攻守拉锯战,阵地防御战和白刃肉搏战,阵地失而复得,反复易手。整个古北口战役期间,侵华日军被击毙阵亡者达数千人之多,虽然攻下了古北口,但一向骄横的日军都不得不称古北口之战为“激战中之激战”。 
  此战第17军损失惨重,伤亡官兵一万余人,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壮烈的一页。当年参加古北口抗战的,还有徐庭瑶的部下关麟征、黄杰、杜聿明、郑洞国、戴安澜、覃异之等人。他们通过这场惨烈的战役总结了经验教训,后来都成为著名的抗日将领。 
  战场地名锁定碑志 
  联系起这段历史,小南山残碑记述的内容是否与古北口战役有关?笔者不敢懈怠,在残碑上一行行的仔细寻找依稀可辨的字迹,在凿痕较浅之处发现了“新开岭”、“界牌峪”、“笔架山”等地名。经查阅地图和战史资料,这些地名都在古北口附近10公里范围内,且这些地点都是17军与日军发生过战斗的战场。由此可见,这尊赑屃驮碑确实与古北口战役密不可分。明确了方向,笔者对碑体最右侧的一行凿痕仔细观察,从偏旁部首推测,此块碑志的名称应为“陆军第十七军华北抗日阵亡烈士公墓碑志”。经过反复辨认和揣摩,结合长城抗战史料,大致可以分析出,碑文首先介绍了长城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起因,记述了徐庭瑶率17军从安徽迅速开拔到前线,由于战场条件恶劣、缺乏遮蔽,部队在日军的重火力轰击下伤亡巨大,但官兵士气高昂、同仇敌忾、作战英勇,其中25师师长关麟征负伤、149团团长王润波殉国;碑文的中间几行出现了多处当时曾发生战斗的战场地名,记录了整个战役的发展经过,突出描述了17军虽武器装备不如敌人,但官兵置生死于度外以血肉之躯奋勇凛然的杀敌精神;碑文的最后几行凿痕尤深,几乎无法辨识,但从残存的几处字迹能推测出是表达对抗日阵亡将士牺牲精神的讴歌和对烈士的缅怀。 
  碑志撰写者一般会在碑志的第二行留名,此处模糊可辨“兴义何××撰”,查阅资料分析,此人应为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何应钦系贵州省兴义人,徐庭瑶第17军在参加长城抗战期间由何指挥调遣。何应钦作为当时国民党军界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为17军撰写碑志,且在自己名字前不写职务只留籍贯,可以看出他对阵亡烈士的敬重和比较低调的姿态;何应钦撰写碑志,也反映出该碑的规格很高,当时系以国民政府名义所立。 
  千里运送烈士遗骸 
  当年的抗日战场距离蚌埠千里之外,而烈士公墓碑志为何出现在蚌埠小南山?古北口长城抗战结束后,在古北口东南两关,大街小巷尸横遍地,山谷田野到处都有阵亡将士的遗体。在当地令公庙道士王乐如的带领下,古北口的群众对烈士们的尸体进行了掩埋。1934年清明节,王道士联合当地商会,前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以下简称北平军分会)申请来捐款,在当地修建了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笔者在查阅这段资料时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根据北平军分会的要求,王道士带领当地群众把第17军25师的500具烈士遗骸挖掘出来交北平军分会,由国民政府起运至安徽蚌埠立墓另葬。至于立墓的具体地点,资料没有记载。 
  国民政府当年为何要将500具已在战场附近埋葬的17军25师烈士遗骸挖掘后送到蚌埠重新安葬?结合史料分析,17军于1933年初在蚌埠成军,其下辖的第25师也是同期在蚌埠由原第4师独立旅扩编为师的。一个旅扩编为师,部队规模扩大,该师开拔之前应从蚌埠及附近地区征募了部分皖籍新兵。古北口一战,作为17军首批投入战斗的部队,25师遭受了巨大损失。由于战事紧张,训练不足,士兵只装备步枪和少量机枪即仓促上阵,仅激战三昼夜,伤亡就达4000人。按照当时的征募兵源推测,25师阵亡的烈士中应有不少皖籍士兵,战役结束后,徐庭瑶作为第17军军长兼蚌埠警备司令,报请国民政府起运阵亡烈士遗骸归葬家乡,让牺牲的士兵魂归故里,应在情理之中。在徐庭瑶个人传记中对修墓也有记述,虽未说明墓址所在,但提及抗日阵亡烈士公墓建成时,当时蒋介石率何应钦等国府政要亲临致祭。 
  嘉德拍品再添力证 
  查阅资料过程中,笔者检索到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在2008年12月14日举办的一场中国书画专场拍卖中,上拍了一幅时任第17军2师师长黄杰于1934年4月所作的第十七军抗日英勇史实碑铭书法立轴,这幅立轴题为《陆军第十七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碑铭并序》,记载了建造公墓的原因和准确地点,序言部分“倭人入寇东省复思南侵,经我军猛烈抵御始不得逞,而我十七军将士死绥者甚众,塘沽协定休战,军长徐公月祥戚焉伤之,于蚌埠蚌山之阳,为营公墓以妥英灵,立碑以彰忠烈……”小南山又名蚌山,山之南为阳,蚌埠蚌山之阳,指的是小南山南坡,残碑现在所处的位置老电视台门口也就是小南山的南坡,这幅书法立轴与赑屃驮碑的内容互为验证,第17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位于小南山南坡已毫无疑问。 
  抗日阵亡烈士公墓缘何湮没 
  回顾蚌埠近百年的历史,如此重要的一段史实,如此重要的一处遗迹,为何却湮没在岁月中?笔者进行了走访,结合分析市志资料,试图探究其中原委。初步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根据烈士遗骸从古北口起运蚌埠的时间和黄杰撰写碑志的时间,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应建成于1934年清明之后,1938年2月蚌埠沦陷,当时日军在小南山东侧修建神社,拆毁了马祥斌墓,不排除日军或汪伪政权汉奸在统治蚌埠时期对抗日阵亡将士公墓进行了破坏,赑屃驮碑上涉及抗日的碑文有可能于此时期内被凿去,但当时赑屃驮碑整体尚保存完整;二是古北口战场距蚌埠甚远,加上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因素等影响,抗日阵亡烈士公墓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三是解放以后,小南山公园历经多次整修改造,赑屃驮碑在文革初期又被红卫兵“破四旧”凿成了数块……综合以上种种因素,17军抗日阵亡烈士公墓湮没于岁月中无人提及,有一定的历史客观原因。 
  抗日烈士纪念遗迹亟待保护 
  成军于蚌埠的17军北上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又于战役结束后建抗日阵亡烈士公墓于蚌埠小南山,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值得挖掘、收集和整理。 
  笔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关于17军长城古北口抗战的纪念设施主要分布于三个地方。 
  第一处为当年战场古北口。此处墓地保存最为完好,现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密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二处为曾经建于南京玄武湖公园梁洲的四方碑亭。四方碑亭又称徐庭瑶碑,准确名称为“陆军第十七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该碑亭建于1935年5月,碑身正面镌刻有徐庭瑶亲自手书的碑文,介绍了17军长城抗战之惨烈,背面则镌刻着17军在长城抗战中殉国的近百名营长以上军官的名单。此碑亭于1965年“文革”初期被炸毁,遗迹荡然无存。2014年,南京市政府积极响应部分政协委员和市民的呼吁,在四方碑亭旧址处重新设碑。 
  第三处就位于蚌埠小南山南坡。岁月变迁,第十七军抗日阵亡烈士公墓的遗迹现今只剩下了被凿成若干块的残碑,杂乱的堆放在路边和草丛中,布满碑身的斑驳凿痕伴随着风雨侵蚀,阻挡了人们与赑屃所承载的那段悲壮英勇历史的对话…… 
  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炎黄子孙,历史上先辈铸就了无数辉煌,前行中后人迷失了几多文明?辉煌耀世、失落伤国,时值举世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笔者建议早日修复小南山第十七军抗日阵亡烈士公墓碑志。虽然残碑目前缺乏保护,但如拼接修复后尚能保持碑体基本完整。重修该碑不仅可强化小南山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职能,对教育广大青少年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砥砺前行、奋发有为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对进一步增进海峡两岸同胞互动交流,彰显蚌埠历史文化内涵,进而继续挖掘好、整理好、保护好蚌埠城市历史文化的抗战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评:2015年7月,《陆军第十七军华北抗日阵亡烈士公墓》在安徽蚌埠小南山南坡被发现,发现者就是本文作者陈又丁。1933年,500多具在古北口长城抗战中牺牲的国民革命军第17军25师将士遗骸被安葬在这里。他们都是皖籍士兵。现在这里只剩下了被凿成若干块的残碑。抗战胜利70年了,蚌埠市政府应复建陆军第十七军华北抗日阵亡烈士公墓,告慰抗战殉国将士英灵。




        版权所有 邮箱:1213918@sina.com


京ICP备1000340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878




净化网络环境,遵守国家法律。空间服务商-诺凡科技wangzhan8.com技术支持-投诉建议